同届进厂的十几个人,大多做了“白领”,穿西装上班,而付涛被分配下车间,从工作第一天起就穿一套深蓝工作服……可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没“吃亏”——
在流水线上为新车“接生”
我们从今天起推出一组报道,讲述一些当了“蓝领”的大学毕业生的故事。
读了大学就该当“白领”,在办公楼里占个格子间,这似乎是通行的想法。不少高中生有意不选读工科,据说就是为了今后不去企业、不下工地、不到生产一线。为什么自己把职业发展之路搞狭窄?就为了“白领”听着体面、看着光鲜?许多人容易从众,也越来越容易轻信表象和传闻,然后把自己搞迷失。
这组报道中的人物,不少并非主动选择做“蓝领”,我们也无意再次浅泛地探讨“择业观”,这没多少用处。我们想跟读者一起关注如下几点:1.企业需要较高素质的人才,否则很难进步,更不可能升级转型。2.正因为愿做的少,做了“蓝领”的大学生似乎机会多些,当然成长能不能快些,最终得看自己。3.想在职场上立足生存,就要肯吃苦;想发展,就要肯吃大苦。“蓝领”、“白领”都一样。4.偏见出自不全面、不深入的认知乃至无知。我们的这组报道,试图帮读者增加一些对大学生“蓝领”及其工作处境的认知——但仅仅是“一些”,纷繁复杂的职场岂是轻易能说清楚的。——编者
付涛喜欢汽车。幸运的是,他的职业和爱好合一,2008年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毕业后,进入上海大众汽车三厂工作。
练眼力是为了“找茬”
和付涛同届毕业进上海大众的有十几个人,经过随机分配,工作岗位各有不同:有人进了实验室,有人做管理或做销售,而他被安排在总装车间;别人穿西装上班,他从工作第一天起就穿一套深蓝色的工作服——是不是有点“吃亏”?
读大四前的那个暑期,付涛曾经到总装车间实习,连呼“大开眼界”:“跟着师傅上了流水线,我才算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汽车。”
在学校,付涛学汽车专业,但对汽车内部构架和零部件之类了解有限,也就是教材上写的那些;好不容易得到机会摸一把货真价实的汽车,却是些已淘汰多年的旧车的车架子。
可在上海大众的总装车间,汽车“从无到有”的全过程一览无余:最初就是个空落落的“车壳子”,被送上流水线后一路“加料”,大到仪表盘、轮胎,小到螺丝帽,一一安装就位……待等下线时,小汽车可以直接开去销售现场。
正是在实习时,付涛跨出了“吃汽车饭”的第一步:练眼力。
总装车间共有两条流水线,同时生产着上海大众旗下几个不同品牌、不同车系的车,有紧凑型车、中型车,也有SUV、MPV。师傅教付涛“看车”,并且告诉他要练就怎样的“眼力劲”——撇一眼流水线上小车不完整的外观,再往车里瞄一眼,你要能说出这款车属于什么车系,是多大排量的……同一车系的车子外观相同,你要能分辨出配置的差异。
练眼力是为了“找茬”:安装工人有没有出错?具体错在哪儿?在车间里“混”,没这点基本功不行。
付涛学得快,没多久,他就“找茬”了:一个车系的豪华版车的车轮,被工人误装到舒适版的车子上。他当即指出问题,师傅甚为满意。
所以,他并不觉得下车间“吃亏”,“后来听说,我被分进总装车间,是车间主任点名的呢。”又说:“我只是本科学历,就算挤进研发部,肯定拼不过那些硕士、博士。”
很快,付涛打心眼里喜欢上了总装车间,因为它在企业里占据着枢纽位置:“我们车间往上对接研发、采购部门,往下对接销售和售后服务部门。在这里最能学到东西。”
光委屈自己解决不了问题
进厂半年后,付涛就意外得到了一个十分难得的锻炼机会。
2009年初,总装车间要立一个新项目。立项,就是一款全新的、尚未上市的车型要来这儿总装。
由于师傅们各忙各的脱不开身,付涛被推荐为新项目的负责人,这是斯柯达明锐系列的一个运动版车型。
他一下跌进了图纸堆里,被各种数据搞得眼花缭乱、“消化不良”……不过付涛说,真正的挑战不在这里。
这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分工、合作。付涛的团队里有十几名一线工人,谁管工具、谁负责操作、谁收拾文档……各人的分工安排,各人的具体职责,以及哪个部件先装、哪个部件后装等操作流程规范,都要付涛拟定总体规划和设计,“就像一个立法者,先要把所有规矩定好。”
一款新车型投产,第一辆车的组装至关重要。它是试验品,必须精雕细琢,要把发生在安装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分析透,找出解决方案、优化工艺流程,为今后顺利展开批量生产创造条件。
付涛为此连续加了40天班,经常晚上11点回家,早上8点开工。有一天忙完,他只觉得头昏脑胀、耳朵嗡嗡响;翻开手机一查通话记录,把自己吓了一跳——那天总共接了180个电话!
新车型进入总装车间,就是磨合的开始。不仅流水线上诸多设备要根据新车的要求作技术调整,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也要调整——新车“嵌入”,总会搞出一些新的缝隙。
“本来觉得,有了困难要自己设法解决,有了委屈要往肚子里吞,其实不能这样。”这是付涛做斯柯达明锐项目时悟到的道理。
有一次,团队成员告诉付涛,他们照着图纸装配,但有个部件就是装不上。付涛耗费了很多时间研究,最后恍然大悟:不是这边的工人技术不过关,而是兄弟部门提供的材料和数据有缺失。
如今付涛也已经带徒弟了,有了点老师傅的“派头”:不是自己部门的事情,绝不碍于面子不情不愿地揽下来、背到身上。
他说,需要团队合作,但职责必须分明,就像执行法律一样严格——这容不得闪失,这才能从根子上消除安全隐患。
当上了工艺小组负责人
斯柯达明锐项目顺利做完,付涛感觉自己“整体上了一个台阶”。
他在车间里的角色有了变化。去年下半年,他所在的总装车间技术股更新内部分工,付涛被任命为工艺小组负责人。以前,他奔忙于流水线旁,帮着工人们解决安装操作时遇到的具体问题;现在他要观察流水线上的作业,发现并拦截一切可能危及质量与安全的隐患,提出优化工艺流程的方案。
比如,工人装配某个零件时少弯一次腰,节省1秒,一整天加起来,劳动强度就能降低不少,同时提高不少产量。
付涛成功地让流水线上某个岗位的装配时间足足节省了30%,10秒。
那次,他盯着3个工人看了很久:在这个装配岗位上,两名工人先面对面站好,然后同时弯下腰一起用力把一个大部件抬起来,稳稳托住,让第三个工人在这大家伙上装一个小部件——这是一道工序。
付涛发现,让工人托举沉重的部件,不仅耗费体力,而且这么干暗藏安全隐患,“就像穿针引线,如果针抖动,穿线的难度就大。”而工人频频托举容易疲劳,一累便难免抖动;这一抖,第三个操作工人安装小部件就要多费时间,甚至装得不到位。
他建议制作一个工作平台,把大家伙放稳固了——“我测算了,做这个平台需要一次性投入,但可以节省两个劳动力,这个岗位的装配时间能减少10秒,更能够降低质量风险,值!”
今年,不少新项目将在总装车间上马。听到这样的消息,付涛一阵激动:身为车迷,能比别人提早看到一款新车就已经很开心,而自己能亲手为新车“接生”!你说带劲不带劲?